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久久-99久久精品免费视频-日韩三级一区二区三区-欧美精品午夜久久久伊人-国产精品免费视频播放-欧美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精品欧美视频-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-青草久久精品亚洲综合专区-99视频精品全国在线观看-日韩亚洲一区二区三区

3個年齡段會出現(xiàn)“斷崖式衰老”,想要老得慢一點,做好3件事



衰老是自然規(guī)律,但這種規(guī)律似乎也有跡可循。

刊發(fā)在國際頂級雜志《自然·醫(yī)學》雜志的一項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衰老并不是勻速發(fā)生的,而是有3個生理轉折點↓↓↓

34歲

60歲

78歲

在這三個時間點,你體內的衰老相關蛋白數(shù)目會達到三個峰值,在這一刻,你可能突然一瞬覺得自己老了!

那么,在這3個人生關鍵期,我們該如何逆轉衰老呢?

30歲:保持體重勤鍛煉

都說“三十而立”。

這個年齡段的人承受著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,事業(yè)、家庭、生活……壓得人喘不過氣。

在這期間,我們會發(fā)現(xiàn)自己的精力慢慢變差、身材開始走樣、一些隱藏的小毛病也慢慢突出了。

其實,這就是衰老的一種表現(xiàn)。

在此期間,想要“逆轉衰老”,最重要的是——控制體重。

2014年牛津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,30多歲發(fā)胖的人,發(fā)生癡呆的風險是正常人的3倍!

除了影響大腦之外,肥胖還會影響人的生存質量。

此前,中國一項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對近43萬人進行的最新分析顯示,只要將體重控制在正常范圍,可減少12%患冠心病、腦卒中、惡性腫瘤、慢阻肺和糖尿病的慢性病風險。

所以說,30歲時,控制了體重,就等于控制了人生的未來走向。

那么,體重應該控制在什么標準呢?

《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胖癥預防控制指南》推薦腰圍應控制在:男性腰圍<85厘米,女性腰圍<80厘米。

運動是最好的減肥方法,尤其是對于30歲的人來說,適當動起來,讓心肺功能不減退,血管暢通,肺臟能夠吸入充分的氧,心臟有充分的力量把氧氣通過血管,送到全身,滿足身體需要,這也是臟器不衰老的秘籍。

60歲:拒絕慢病增肌肉

60歲時,大家要關注自己的心臟和腸胃功能,這些用了半輩子的器官,到這個年齡也開始慢慢出問題了。

做好健康體檢,及時發(fā)現(xiàn)身體的異常,才能及時截斷疾病,防止損失。

在此期間,適當增加肌肉鍛煉,也是必不可少的。

對于60歲的人來說,肌肉流失不僅生活行動受限,對血糖、血脂的控制能力也變弱,這也是中老年人多發(fā)慢性疾病的原因之一。

要知道,在一般情況下,人到中年肌肉就會開始逐步丟失,預計到60歲,肌肉丟失將達到30%,80歲以上肌肉幾乎流失一半。

年齡的衰老,我們無法改變,不過通過營養(yǎng)飲食和有效運動,我們可以延緩和預防肌肉的丟失。

首次,每天每人攝入優(yōu)質蛋白,不少于1克/公斤體重。比如早上吃二兩主食+一個雞蛋+一杯牛奶,中午和晚上分別吃2兩純瘦肉,就能保證每頓的蛋白質了。

其次,建議每周完成3~4次,每次持續(xù)20分鐘左右的力量訓練。

老年人運動方式因人而異,可利用生活中的小物件做一些動作,比如:舉礦泉水瓶、坐位抬腿、靜力靠墻蹲、拉彈力帶等。

80歲:好心態(tài)才有好生活

在生活中,難免遇到不順心的事情,有時候是鄰居無意的一句話丟了面子,也可能是兒女、老伴不經意的一句話傷了心。

要想做個快樂老人,不妨裝裝“耳背”,面對不愛聽的話,裝裝糊涂,一笑而過。易怒的人,心腦血管容易出現(xiàn)問題,尤其是有高血壓等基礎病的人,有個好心態(tài)勝過做個藥罐子。

其次,我們要接受自己的衰老,接受自己身體的變化。

記住——下面這些癥狀只是“老了”而不是“病了”:

有的人睡不好覺或者是覺少,可能是分泌的褪黑素少了,睡一小會兒就醒;

有的人吃不下,原因可能是口腔功能退化、牙口不好或者或者胃腸退化,消化功能減弱;

有的老人總覺得喘不上氣,可能是呼吸功能減退,也可能是心臟功能不好;

有的人邁不開腿的話,有可能是骨關節(jié)退行性病變,也有可能是骨質疏松,還有可能是肌肉萎縮,甚至還有可能是神經系統(tǒng)的退化……

如果一個老年人追求和年輕人一樣的體檢數(shù)據(jù),既為難自己,也沒有必要。

要知道,老是不可抗拒的,我們能做的是讓病少一點;有病沒關系,經過治療以后不影響生活就可以。

僅以高血壓為例,以前的標準認為一個人的血壓超過120/80毫米汞柱就是血壓偏高。

但事實上,對于老年人來說,只要高壓不超過150毫米汞柱、低壓不超過90毫米汞柱也是沒有問題的。

要知道,長期的研究和臨床觀察發(fā)現(xiàn),血壓低給老年人造成的問題比血壓高還要多。

所以說,有個好心態(tài),接受衰老,才能真正地“拒絕衰老”!

資料:健康時報、保健時報、京醫(yī)通等、養(yǎng)生中國

編輯:黃湄